今年以来,广东省中山市继续大力推动“信用中山”建设,在前期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立足重点难点,以创新引领信用建设工作在不同领域取得新突破,切实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氛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重点突破 联合奖惩取得新成效
作为全省信用联合奖惩工作试点城市,面对联合奖惩落地难的情况,市信用办不断创新应用,积极寻求突破,全市信用建设进一步取得成效。
中山市将信用联合奖惩系统嵌入政务服务网,首批对接的事项涉及市发展改革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市教体局等5个部门34个应用事项。在这些事项中,系统以国家下发的红黑名单数据为依据,自动核查主体红黑名单情况,自动提示奖惩措施,实施奖惩后自动归集反馈情况。自联合奖惩应用系统建成并实现和政务服务网对接后,全市各部门在业务审批时已实现应查必查。截至目前,共有429个行政管理事项调用了联合奖惩查询接口,在7253次审批工作过程中,共查询241385次联合奖惩信息,命中红黑名单次数达20397次,形成激励案例29例。
在部门应用方面,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教体局、市农业农村局的应用效果最为显著:市市场监管局在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核发和药品经营许可证核准方面、市发展改革局在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方面、市卫生健康局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业务审批方面积极开展联合奖惩应用。
信用联合奖惩系统嵌入市产业扶持发展专项资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审批的“信用奖惩,一键搞定”智能模式。目前,可为科技、商务等9项资金申请及审批环节提供查询、公示及预警等信用信息应用,对于列入黑名单的主体不予发放产业扶持资金,从而实现信用监管及联合奖惩,有效避免了财政资金的流失。如科技部门应用联合奖惩信息,针对黑名单企业申请主体,已有效避免了723.34万元财政资金流失。
此外,还推动信用信息进入行政管理多领域。从2017年1月份开始,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已在政府采购、土地矿业权交易、中介超市管理等行政管理事项中全面铺开应用,各投标人及相关市场主体在进行招投标时必须提供由合法专业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目前累计出具信用报告1500余份。
创新引领 推动守信者获信用红利
中山市在民生领域积极探索创新,让守信者真正获得信用红利。
中山市创新开展个人信用积分试点。市信用办以小榄镇作为个人信用评价试点,探索创新社会信用体系底层建设模式,形成“社区征信—居民守信—居民用信”模式,与“信用中山”和“志愿中山”做对接,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建设居民信用评价模型,以公共信用分和精神文明分的形式,综合计算出小榄镇社区居民信用分数和信用评价等级,得出居民个人诚信报告。对于信用高的个人,可给予信用商圈优惠券、信用停车、信用假期班等激励措施。
探索开展“信易保”模式。为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及信用惠民便企,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中山市发挥信用+电子保函的作用,印发《中山市“信易保”服务应用实施方案》,拟对投标的诚信企业采取电子保函替代保证金方式,实现全程电子化,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实现便企惠民和高效监管。
中山市在各民生领域探索开展信易+服务,为守信者提供了信用红利。一是信易贷:中山的中小微企业占90%以上,为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山于2013年建设了广东首个“网上信贷大厅”,各银行共通过系统查询信用信息50.73万次,授信超过一万笔,金额达到1094亿元。此举获得省领导的肯定并被《人民日报》、“信用中国”等中央媒体、网站给予报道,并在全省推广应用。除此以外,还针对个人开展信易贷工作,创新性地推出纯信用贷款产品和“信秒贷-税金贷”产品,将个人信用作为抵押物,实现信用变现。目前中山受惠的个人已累计1.98万户,授信金额达到66.19亿元。二是信易批:中山市西区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对符合条件的守信主体实施2天内完成商事登记业务的“容缺受理”服务。三是信易读:中山纪念图书馆率先成为广东省第一家推行芝麻信用免押金借阅服务的图书馆。截至目前,共通过支付宝办理7737个读书证。四是信易学:截至目前,中山市共为1690名信用良好的志愿者提供了优先入学资格。
广泛宣传 营造守信用信氛围
2019年,中山市利用线上线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大众普及信用知识,尽量让公众参与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中,让公众知信守信用信爱信。
通过媒体对各领域信用建设亮点工作展开宣传报道;并受《中国信用》期刊邀约,在第5期杂志专题报道了中山信用建设情况,系统介绍了中山重要领域信用建设成果;中山联合奖惩嵌入产业扶持资金系统的创新举措登上了“学习强国”广东平台。
同时,组织参与“3.15消费者权益日”等现场互动宣传活动,举办第六届中山诚信文化音乐会,“伞动诚信校园”主题活动,组织信用方阵参与欢乐跑等,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信用建设,提高群众的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形成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氛围,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