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信用APP观摩活动暨社会化信用服务现场会提出了“紧跟时代、双向融入、做亮品牌、需求至上、安全为纲、深化运用”的信用APP发展思路
为推动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以移动终端和新媒体为载体,交流信用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推动信用信息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共享共用,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国信用APP观摩活动暨社会化信用服务现场会于4月24日~25日在湖北宜昌举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出席并讲话。会议提出了“紧跟时代、双向融入、做亮品牌、需求至上、安全为纲、深化运用”的信用APP发展思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移动应用因其固有的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据统计,2017年中国移动手机用户规模突破14亿,超过人口数量。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达到9.7亿人,其中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个月会使用30余个APP,每天会登录10余个APP。在“无人不手机”的时代,会议指出,信用建设也要紧跟时代,进入手机,深入社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对于APP的融合发展,会议指出,信用信息必须融入APP。信用信息嵌入APP登录、功能服务、用户管理等,信用信息的价值才会得以最大实现,“事前管标准、事中管检查、事后管处罚”的新型信用监管机制,审批、监管、服务联动才能更好落实。同时,APP也必须融入信用。手机APP根据手机用户和平台商户的信用档案,从合规表现、履约情况、投诉举报等方面开展信用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建立配套的激励措施,在手机APP上营造激励守信、约束失信的良好氛围,使APP的功能更强大,应用更广泛。
对于树立手机APP的“信用”品牌,会议提出,下一步要着力创新“信易+”系列场景,实现信用越好越实惠、信用越好越便利;要大力丰富“信用查”服务,手机APP可按照重点领域、关键人群设置信用信息查询版块;要加快实现智能化信用联合奖惩,探索建立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具备二维码、人像识别等多元认证能力,推进实现“自动推送信用信息、自动识别红黑名单、自动提示奖惩依据、自动实施限制处理、自动反馈处理结果”的信用联合奖惩智能化模式,创新实现智能化的守信激励和失信禁入。
如今,手机APP已搭建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多种信用应用场景,比如停车、租物、购物、住宿、通讯、餐饮等应用场景,而且在快速增加。会议强调,手机APP信用应用场景的实现,需要相关的信用信息的支撑和共融互通。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工作应在依法、合规、安全的基础上,加强与信用APP的共融互通,助力“多证合一”改革,为精准服务、信用监管、预测分析提供信息支撑。同时,信用APP也要创新信用信息采集,为市场主体提供申请、核准、公开一站式服务。
目前,手机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时有发生,个人信息保护应是信用APP的安全底线,让信用APP既好用更安全。会议指出,失信惩戒必须严格按照联合惩戒备忘录确定的黑名单为依据,黑名单必须有规范合规的认定程序。一方面,要广泛应用新技术来保证安全。手机APP可探索创新应用区块链技术作为底层设计技术,将信用信息进行上链处理,提升信用信息安全等级。另一方面,要广泛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机APP应凭借多样化数据源进行全方位画像分析,运用机器学习、复杂网络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尽可能减少个人信用信息采集情况下,有效识别市场主体的信用风险,并运用高速稳定的数据处理能力,高效评估市场主体的信用风险等级。
对于进一步深化信用APP的运用,会议也提出了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