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国家发改委会同民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健康委、应急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医药局等,就优化社会办医疗机构跨部门审批工作发出通知。
通知强调,探索实施信用承诺制度。参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审批和办事服务的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标准化的信用承诺书格式文本,组织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就申报材料真实性完整性、依法依规诚信经营等内容,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信用承诺书及其执行情况纳入社会办医疗机构信用记录,在“信用中国”网站公示,并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参考。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健康需求持续增长,社会办医已经成为医疗健康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末,全国民营医院18759个,比上年增加2327个,占全国医院总数的60.4%。
社会办医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各级决策层一以贯之的鼓励:社会办医纳入区域医疗资源规划,取消数量和地点限制,落实社会办医各项税收优惠,将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要求简化优化审批服务,对社会力量办医给予更多支持,提出到2020年打造一大批有较强服务竞争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新格局。
然而,随着民营医院力量的不断发展,其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也不断暴露出来。个别民营医疗机构,在道德与金钱掰手腕的过程中,把开设医院当成敛财的手段,为了眼前利益,选择了急功近利的经营方式,甚至不惜通过虚假宣传和过度医疗等方式来欺骗病患,以便从中取利。这也让公众对社会办医的信任度不断降低。2016年5月发生的魏则西事件,把以莆田系为代表的民营医院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此后接连爆出的关于莆田系的商业黑幕,及其引起的社会风波,不断的影响着民营医疗体系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形象。
种种乱象,与一些民营医院盲目追求利润、罔视社会公德、缺乏行业自律不无关系。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健康领域,获取合理回报无可厚非,但不应被财富遮蔽双眼和良心,把社会公德和企业责任置之脑后,赚取带着患者血泪的利润。
而要提高社会办医的诚信经营和行业自律水平,各级主管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健全信用记录、提高失信成本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各环节自律。进入医疗行业的社会资本,更应该切实担起固有的自律责任,把诚信经营作为立身之本,克制盲目逐利冲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
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在回应媒体关于社会办医如何防止“莆田系”乱象的问题时也明确表示,要使社会办医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按照“严格监管、有序发展”的原则,坚持监管与自律并重。
具体来讲,一是要完善标准体系。健全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体系,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的评审评价实行同等标准;二是要加强全行业监管。逐步将所有医疗机构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统一监管。加强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产权归属、财务运营、资金结余使用等方面的监督管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将收支结余用于分红或变相分红;三是要强化诚信自律。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各环节自律,公开各类医疗服务信息,开展诚信承诺活动。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定期公开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情况,形成监管信息常态化披露制度。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建立医疗服务社会监督员制度。通过这些措施,促进社会办医守法诚信经营、规范健康发展。
信息来源:中宏网